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通讯员 蒋莹
6月27日,由重庆市工业文化协会主办的“重庆市工业文化发展座谈会”举行,会议聚焦传承弘扬工业文化、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工旅融合发展,发布了《2024年重庆工业文化发展报告》。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工业遗产单位、文化企业、研究机构及新闻媒体的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市工业文化创新发展大计。
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全市近年来工业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典型案例与显著成效,标志着重庆工业文化发展成果首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层面的《中国工业文化报告(2024)》,既是对过去工作的全面总结,更为未来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和发展指引。
座谈会举行了第四批重庆市工业遗产授牌仪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副处长余波表示,此次授牌的工业遗产项目,是重庆工业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这份荣誉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将推动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地标焕发新生,成为展现重庆独特工业精神与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
会上,工业遗产单位代表分享了宝贵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纪委书记王勇,介绍了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凉亭变电站如何通过创新手段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重庆城投路桥公司董事长王安金则阐述了市级工业遗产嘉陵江大桥深厚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交通、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代表们也分享了创新实践:重庆北仓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传波介绍了其“敬畏历史、活化更新”理念下,成功改造贰厂、北仓等工业遗址,打造融合历史与时尚的城市新空间,树立全国活化标杆的经验;重庆合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火锅博物馆负责人朱音竹则分享了立足晒网沱盐仓工业遗址,通过保护盐业历史遗存,构建“盐业文明·火锅文化”对话场域,驱动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活态传承模式。这些实践为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丰富的重庆范例。
作为协会智库代表,重庆大学规划设计总院执行总建筑师钟洛克系统阐释了城市更新逻辑与工业遗产价值有机结合的关键路径——既要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肌理与技术记忆,又要通过功能置换、空间活化激活其当代价值;企业需以工业文化品牌塑造为核心,深挖遗产中的技术积淀与工匠精神,更要依托工业设计的创造性转化能力,推动遗产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利用”。
协会顾问、重庆市原副秘书长何智亚结合数十年深耕重庆近代文化研究的深厚学养,从历史维度、空间肌理与活化路径等层面,深入剖析了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逻辑,为重庆市破解保护与发展平衡难题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和专业标尺。
协会会长崔树荃表示,重庆发展工业文化事业正当其时,正逢其势。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共同勾勒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路径和光明前景。他们的真知灼见,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为全市工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智慧基础。
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