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融(中)带领南开区文物普查队队员开展工作。
提到“三宫”,大多数天津人都不陌生,南开区的文保工作者常用另一个名字“李纯祠堂”指代这片我市规模最大的近代仿古建筑群。南开区文保所副研究馆员段德融说:“李纯修建祠堂的时候还在世,所以这片建筑群在建成之初称作‘李氏家祠’。”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中,段德融带领南开区文物普查队队员走入李纯祠堂的三进式院落内部,指出各个单体建筑所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李纯祠堂从府门往前,都是祠堂建筑元素;府门之内这三进式院落,是利用从北京庄王府拆下的建筑部件,复制和重建的明清官式建筑;建筑内部的穹顶装饰、地面铺设又具有浓郁的民国时期特点。李纯祠堂建筑群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风格,留存各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具有丰富的科研、文化价值。”
在段德融看来,南开区的古建筑资源丰富,有以文庙、天后宫、李纯祠堂等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也有以杨以德旧居为代表的西式高坡屋顶类建筑,还有以南门里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及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式建筑……“通过‘四普’复查各级、各类文物建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展开剩余51%“90后”队员申子乐向文保“老兵”段德融大胆提问:“段老师,听说您参加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工作情况吗?”看着年轻的队员们,段德融仿佛看到了39年前的自己,也看到了他经历的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设备专业化、程序规范化等多方面所取得的快速发展。
1986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段德融有幸赶上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尾巴”。他回忆说:“当时我们用什么测量?卷尺!就算每个队员都尽职尽责,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工测量的误差。”
从2007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工作,段德融全程参与实地调研,感触很深:“‘三普’时,我们有了数码相机和手持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测绘仪。如果说‘二普’扩大了文物覆盖范围,那么‘三普’就更规范、更科学,比较全面地登记了各地不可移动文物,为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四普”工作中,段德融发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四普’在年代的普查标准上,文物下限延长至当代,文物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还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范围;‘四普’对普查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文物测点的精度要求极高,必须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成工作;‘四普’所用的全站仪、RTK(实时差分定位)测量仪、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文物点测绘数据采集工作达到亚米级精度;‘三普’勘查后需要手写登记,再输入电脑系统,而‘四普’应用了手机端普查软件,现场即可完善文物相关信息。”
每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都伴随着技术、标准、规范的进步,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引领一代又一代文保工作者快速成长、担当重任。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