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论述阳明热证误下后,邪热入里,与水结于下焦之证治,乃育阴利水法之祖方。
第223条。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一、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亦承前条(221条)而言。
下后邪热客于下焦,津液不行,热与水结,故小便不利;
热盛伤津,故渴欲饮水;
热邪在里,外达于表,故脉浮发热。
与五苓散证之表寒里水不同,此乃阴虚有热,水气内停,故用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
2. 柯琴《伤寒来苏集》:脉浮发热,非表未解,乃热在里而蒸腾于外也。
渴欲饮水,与白虎汤证同,然小便不利,则知非纯热伤津,乃水热互结,津液不布。
故不用白虎之清肃,而用猪苓汤之通利,育阴以行水,水去则热孤,津布则渴止。
3. 尤怡《伤寒贯珠集》:此阳明热邪传入下焦,与水气相搏之证。
热盛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水结故小便不利。
此证水热互结,而阴液已伤,故治宜猪苓汤,以利水而不伤阴,清热而不碍湿为法。
4. 黄元御《伤寒悬解》:下后土湿木郁,不能疏泄,水气内停,乙木陷而生热,木郁热烁,故渴欲饮水。
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
脉浮发热者,风木之郁冲也。
猪苓汤,二苓、滑、泽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5.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本条是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似有表热,实为里有郁热外蒸。
关键是“小便不利”,说明病不在气分,而在下焦,水热互结,影响膀胱气化,且兼阴伤。故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二、综合解读: 1. 六经辨证思维:此条是承接221条阳明病误下后的另一种转归。
病位虽仍在阳明,但病机已转为“水热互结于下焦,兼伤阴液”。
“脉浮发热”:此非表证之浮,而是里热外涌之象。
发热为阳明余热未清。
“渴欲饮水”:此渴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大渴”不同。
彼为热炽津伤,渴喜冷饮;
此为水热互结,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虽渴,但饮水量可能不多,或饮后不适。
“小便不利”:此为辨证之核心眼目。
明确了病位在下焦,病机与水结有关。
水热结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短赤、涩痛或点滴难出。
治疗大法:此证为里、阳、热证,但兼有水结与阴伤。
故不可单纯清热(如白虎),不可单纯利水(如五苓散),亦不可单纯养阴。
唯宜猪苓汤,清热、利水、养阴三法并行,使水去热清阴复,方为的对之法。
2. 圆运动一气周流:此证是水湿停滞下焦,郁遏肝木生热,灼伤阴液,导致圆运动“水升火降”之路壅塞之局。
核心病机:中土湿盛,下焦水停,肝木(乙木)郁陷。
木郁则生热,此热为“郁热”,非阳明燥金之“实热”。
小便不利:水湿停滞下焦(肾与膀胱),肝木疏泄水道之职失司,此为圆运动之“水不升”(肝木郁陷,不能疏泄水湿)。
渴欲饮水:木郁化热,灼伤津液,加之水停下焦,津液不得上承,故上焦失润而渴。
此为“水不济火”。
脉浮发热:木郁而生之热,不能下达,反逆冲于外,故见浮脉与发热。
此为“木火不降”。
治疗:猪苓汤是疏瀹下焦、清解郁热、涵养风木之方。
猪苓、茯苓、泽泻: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祛除导致木郁的根本原因。
如同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河道。
滑石:甘寒滑利,清热利窍,使郁热从小便而出。
阿胶:甘平滋润,滋阴养血,涵养被郁热灼伤之肝木(乙木),使其柔和,恢复疏泄之常。
全方旨在去除水湿之壅滞,清解木郁之邪热,滋养已伤之阴血,使下焦疏泄复常,水升火降,一气周流得以恢复。
3. 高度重视“阴虚”与“水停”这一对矛盾的处理,以及阿胶的运用。
对病机的深刻认识:此证之“水停”并非阳气衰微不能化气行水(如真武汤证),而是湿热阻滞,兼有阴伤。
若过用温燥利水,必更伤其阴,使热邪胶结难解。
阿胶的运用心法:视阿胶为方中固护阴血、扶助正气的关键。
在通利水湿的群药之中,加入阿胶之滋腻,绝非碍邪,而是“寓守于攻”,防止利水伤阴,使邪去而正不伤。
此即“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思想在方剂中的具体体现。
临证拓展:用于治疗阴虚湿热型之肾炎、泌尿系感染等,必须确认为“水热互结兼阴伤”之证方可使用。若见纯属阳虚水泛或中气下陷者,断不可用,否则贻害无穷。
4. 中医底层逻辑:
阴阳:此证为阳热(郁热)与水湿(阴邪)互结,同时伴有阴液(正阴)亏损的复杂状态。属阳证、热证、实证,但已兼入阴分。
气血津液:病机核心是水湿停滞阻碍气机,郁而化热,进而灼伤津血。
形成了“水停-气滞-热郁-阴伤”的病理链条。
脏腑经络:病位中心在下焦(肾、膀胱),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并已影响到全身津液的输布(渴)。 三、方剂解读(主方:猪苓汤)
出处:《伤寒论》第223条(本条),亦见于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方证运用要点: 1. 核心证候:小便不利(短赤、涩痛、频数),渴欲饮水,心烦不寐。
2. 关键病机:水热互结于下焦,兼伤阴液。
3. 临床鉴别:
与五苓散证鉴别:五苓散证属外有表寒,内有水停,气化不行,口渴乃津液不布,多舌淡苔白润,小便清或不利;
猪苓汤证纯属里热,水热互结兼阴伤,多舌红少津,小便必赤。
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
彼为大热伤津,口渴剧烈,小便通常通利;
此为水热互结,津不上承,口渴程度相对较轻,且必伴小便不利。
4. 重要指征:舌质红,苔薄黄或微腻,脉细数。 《神农本草经》药物分析:
猪苓:《本经》谓“主痎疟,利水道。”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为方中君药,专入下焦,利水渗湿之力较强。
体会:猪苓如专事疏通下水道之工,性平而力专,善除下焦水湿之结。
茯苓:《本经》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体会:茯苓在利水中兼有补益之性,能健脾以助运湿,安神以除心烦。
泽泻:《本经》谓“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兼能泄热。
体会:泽泻能引水中之热邪下行而出,与滑石相配,清热利湿之功相得益彰。
滑石:《本经》谓“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
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清热解暑,利尿通淋。
体会:滑石质滑利窍,能清膀胱湿热,通利水道,为治湿热淋证之要药。
阿胶:《本经》谓“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甘,平。
归肺、肝、肾经。
滋阴润燥,养血止血。
体会:阿胶如慈母之滋养,于大队渗利药中,滋养已伤之阴血,防止利水伤阴,使全方攻邪而不伤正,是为佐使之妙品。 四、总结与体会
第223条猪苓汤证,是《伤寒论》中处理复杂病机—水、热、阴三者矛盾的典范。
它清晰地界定了在阳明热病过程中,邪热入里与水结于下焦,并已伤及阴分的证候特点与治疗方法。 此条与之前诸条形成鲜明对比:
与白虎加人参汤证(222条)相比,彼为气分大热伤津,治在清补;
此为下焦水热伤阴,治在通利养阴。
与五苓散证(太阳腑证)相比,彼为寒水内停,气化不利,治在温阳化气;
此为热水互结,阴液已伤,治在清热育阴利水。
与栀子豉汤证(221条)相比,彼为热扰胸膈,病位在上,治以宣郁;
此为热结下焦,病位在下,治以通利。 猪苓汤开创了“育阴利水”法之先河,对后世温病学派治疗湿热伤阴诸证,如暑温、淋证、尿血等,影响深远。
临床凡见小便不利、口渴、舌红少津之证,皆当思及此法,其组方之严谨,配伍之精妙,实令人叹服。 此条示人以处理水热互结兼阴伤之定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